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发布时间:2024-08-03 15:04:57 作者: 阅读:4次

7月3日消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隆重揭晓了其最新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报告深度剖析了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趋势,揭示了过去十年间各国在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对比。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数据显示,2014 年至 2023 年,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远超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2014 年至 2023 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发明申请量达 54000 件,仅仅 2023 年一年就出现了超总数 1/4 的申请量。在此期间,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明超过 3.8 万件,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 6 倍。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中国公司和机构在生成式 AI 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专利注册量前十名的单位中占据了 6 席,另外 4 家则是微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IBM 和三星。

不过,如今炙手可热的 OpenAI 没有出现在专利申请排行榜上。该机构称,直到 2023 年初,OpenAI 似乎都没有为其研究活动申请任何专利。对此可能的一种解释,是 OpenAI 起源于非营利组织,但后来过渡到了“有上限”的营利模式。另一方面,则可能是 OpenAI 选择以商业机密的形式保留其知识产权。

注:专利数量前十名公司、机构依次为腾讯、平安保险、百度、中国科学院、IBM、阿里巴巴、三星电子、Alphabet、字节跳动、微软。

WIPO最新报告: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韩日紧随其后

报告同时指出,尽管业界普遍看好 AI 相关专利的申请,但人们也担心这项技术可能会扰乱劳动力市场。“与以往主要影响中等技能工人的自动化浪潮不同,AI 取代工人的风险扩展到某些高薪职位,如部分数据分析师、市场研究分析师或律师助理。”

中国空间站:三年间16次出舱壮举,首次任务圆满三周年纪念

7月4日消息,自2021年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成功完成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空间站:三年间16次出舱壮举,首次任务圆满三周年纪念

截至今日,中国航天员已经顺利实施了共计16次出舱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验证了空间站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能力提升和技术发展。

共有17名航天员、32人次执行过出舱活动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乘组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乘组的首次出舱活动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出舱活动。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乘组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乘组的首次出舱活动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乘组圆满完成了三次出舱活动。在乘组的首次出舱活动中,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第二次出舱活动距离上次出舱仅16天,是目前空间站阶段出舱时间间隔最短的乘组。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乘组圆满完成了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乘组的首次出舱活动,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乘组圆满完成了一次出舱活动。此次出舱活动中,四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乘组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乘组的第二次出舱活动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舱外维修任务。

截至目前,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乘组已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乘组在首次出舱活动中刷新了单次出舱时长纪录。

中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比A4纸还轻的无人机

近日消息,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我国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太阳能供电的超轻无人机。巴掌大小的无人机,仅靠两片微型太阳能电池就能驱动。

中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比A4纸还轻的无人机

一张A4纸有多重?4.63克。而超轻无人机,全部重量仅有4.21克,它比一张A4纸还要轻。这个重量还包括了动力源、发动机和螺旋桨等所有零部件的重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微型太阳能驱动无人机,可以在自然光强度的照射下,实现发电、驱动、垂直飞行等一系列动作。

而比一张A4纸都要轻的无人机,首先要破解的就是驱动电机的重量问题。造型像灯笼一样的圆柱体,是无人机的驱动电机,并没有传统电磁电机发动机的复杂线圈、齿轮等,取而代之的是长得像“面条”一样的高压电极板,电机运转驱动靠的便是身边常见的静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彭谨哲:静电电机其实是像灯笼一样设计,周边有一圈电极片,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相邻的两个电极片,带有的电荷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在中间运动的电极片会被它右侧的电极片所排斥,被左侧的电极片吸引,最终形成一个升力,带动整个装置,也就是太阳能电池、电路、电机和螺旋桨本身,整个飞行器起飞。

中国引领未来通信:国际首例6G外场试验网成功部署,奠定6G技术基石

近日消息,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北京邮电大学承办的“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不仅汇聚了工信部、科技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政府机构的高层领导,更有众多知名院士及信息通信领域的顶尖专家积极参与。

中国引领未来通信:国际首例6G外场试验网成功部署,奠定6G技术基石

会议围绕北京邮电大学张平院士及其团队在语义信息论方面的理论突破、语义通信的关键技术等内容进行研讨,并正式发布国际首个面向 6G 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外场试验网(以下简称“6G 外场试验网”)相关情况。

北京邮电大学介绍称,该团队的重要论文《语义通信的数学理论》发表在我国通信领域的顶级期刊《通信学报》,揭示了同义性是语义信息的本质特征,从同义映射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建立完整的语义信息理论框架,全面扩展了通信系统的理论极限。该论文提出的语义信息论,是对经典信息论的推广与超越,将成为现代语义通信的指导理论。

张平表示,在语义信息论指导下,团队提出了语义基物理模型、智简编码传输、模分多址等多项代表性的语义通信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首个面向 6G 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外场试验网。

该试验网验证了语义通信在 4G 链路上可以达到 6G 传输能力,语义信道容量突破了香农极限对通信系统的禁锢,在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 (容量、覆盖、效率) 上均获得 10 倍的性能提升。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实验验证的完整体系。

张平还称,该试验网的成功搭建,将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提供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前期验证环境,降低 6G 研究门槛,形成贯通理论、技术、标准和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环境,促进跨领域创新合作。

渝ICP备20008086号-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dzhanl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