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发布时间:2024-08-18 13:05:35 作者: 阅读:4次

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

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转型提质稳中有进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四大宏观指标。

从经济增长看,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从就业看,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降,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失业率稳定在5%。从物价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就业收入稳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温和回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其中二季度上涨0.3%;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0.7%。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21.2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重点产品出口优势巩固,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

观察我国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增长之“量”,更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

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围绕扩内需、提信心、惠民生、防风险,靠前发力、加快推进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强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落地,政策效应陆续显现,对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各地区各部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因城施策,积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政策效应逐渐释放,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9%、25%,降幅比前5个月收窄1.3个、2.9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也有所收窄。从住建等相关部门了解的情况看,近几个月二手房网签面积同比也有所增长,一线城市6月份成交面积环比增长较快。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积极推进,有利于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新模式,也为投资扩张增添了动力。上半年,“三大工程”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9个百分点。

有关部门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资金,合理安排发行、使用进度,推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为推进投资领域提质增量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比全部投资快1.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

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大势

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对此要全面地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之“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之“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其中有极端天气等短期因素影响,也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增多,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内大循环有待畅通。随着外部环境渐趋复杂严峻,提振国内有效需求、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仍需进一步发力。

“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要在推动发展中不断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有清醒的认识,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从供给支撑看,夏收粮油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既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需求支撑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部分主要经济体进入补库存周期,消费电子等行业上行周期有望延续,有利于外需改善。我国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有助于带动消费恢复。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两重”项目加快下达、建设提速也有利于带动投资增长。

从动力支撑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新型消费、新基建等领域发展活力也在不断释放。

从政策支撑看,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前期发放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逐步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强化政策统筹、综合施策将持续形成政策合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利政策条件。

中国引领全球AI创新:大模型占比逾三分之一,生成式AI专利领跑世界

7月8日消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中透露,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影响力持续增强,所占比例已突破三分之一,达到36%,紧随美国的44%之后,位居全球第二。这一数据凸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快速发展的步伐与显著成就。

中国引领全球AI创新:大模型占比逾三分之一,生成式AI专利领跑世界

在全球AI企业数量上,中国以15%的占比紧随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同时,中国的AI独角兽企业数量也达到了71家,显示出中国AI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2014年至2023年间,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超过3.8万件,是美国的6倍,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人工智能的潜力发挥不仅依赖于模型本身,还涉及到技术、算法、工程化部署、训练数据等多方面的进步。

此外,白皮书还显示,中国在5G网络建设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拥有的5G基站数量占全球的60%,5G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国科研团队引领未来:首个人脑驱动机器人项目震撼问世

7月5日消息,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利用人类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具有类脑功能的组织器官,并开创性地实现了与机器人的片上脑-机接口连接。

中国科研团队引领未来:首个人脑驱动机器人项目震撼问世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智能机器人与人脑直接交互的技术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片上脑技术,作为脑机接口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其核心在于将大脑的复杂电信号与强大的外部计算能力深度融合。

该技术由“片”(精密的电极芯片)与“脑”(体外精心培育的类脑组织)两大核心组件构成,通过干细胞培养技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环境中构建了一个功能性的“类脑”生态系统,模拟了生物大脑的部分智能特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究在两大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细胞培养技术实现了从二维向三维的飞跃,为片上脑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复杂的神经计算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其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

其次,人工智能算法的巧妙融入,开启了混合智能探索的新篇章,使得这一系统能够更加智能地响应外部刺激,执行如自主导航避障、精确抓取物体等复杂任务。

此外,研究团队还深入探索了物理场在促进人源性脑类器官生长发育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低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的精准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为MetaBOC——这一片上脑智能交互系统的核心“大脑”提供了更加优越、智能的培养环境。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大脑发育与调控机制的理解,更为未来脑机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中国海洋石油创里程碑,首个热采油田高效转型,过热蒸汽吞吐技术井全面运营

近日消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取得重要进展,海上首个稠油热采项目——南堡35-2油田成功实施了创新的过热蒸汽吞吐工艺。通过6口调整井进行的蒸汽吞吐作业,日均产油量高达220吨。

中国海洋石油创里程碑,首个热采油田高效转型,过热蒸汽吞吐技术井全面运营

这一成就不仅显著提升了稠油开采效率,也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开发技术体系的又一重大突破,向着高效、绿色开发海洋油气资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介绍,稠油原油因黏度较大,常规冷采开采难度大,采油速度小,采收率低。对此,业内一般通过人工加热增加原油流动性的热采技术破题。

公开资料显示,南堡 35-2 油田位于渤海海域,采用规模化蒸汽吞吐开发,地层“吞入”高温高压的蒸汽后,稠油从采油井中“吐出”。注:南堡 35-2 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稠油占比九成以上。

作为我国海上首个稠油热采油田,南堡 35-2 油田致力于热采技术攻关。南堡 35-2 油田于 2023 年 1 月全面启动首批过热蒸汽吞吐调整井项目。项目以“快注快采”为原则,通过蒸汽吞吐与蒸汽驱“两井同注”交叉作业,实现了超配产 40 吨 / 天的良好效果。

渝ICP备20008086号-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dzhanl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