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消息,据最新报道显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900颗,这一数字使中国稳居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第二位。
根据卫星跟踪网站Orbiting Now提供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正在运行的卫星总数已达到10257颗,而美国作为领头羊,其在轨卫星数量虽然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估计超过5000颗,显示出其在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覆盖的人口已经超过 70%,但是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它只覆盖了 20% 的陆地面积。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哪怕是在高山峡谷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天通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它设计的用户容量可以达到 50 万以上。
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家支持卫星功能的旗舰手机,中国电信也率先推出了依托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
目前,基于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超过了 6000 亿次。
随着卫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卫星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以往,一颗卫星的生产最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我国卫星研制的主要单位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通过创新设计、流水线制造,把原来 6 个月的卫星生产周期,压缩到了 20 天出头。
7月12日消息,我国天文学界传来重磅消息,一支由顶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近红外恒星光谱巡天(APOGEE)所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成功重构了银河系内外恒星的径向密度分布图谱。
相关研究成果以《银河系偏离指数的盘径向分布与较大半径》(The broken-exponential profile and larger size of the Milky Way galaxy)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
这项研究由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连建辉副教授带队,基于国际首个大型近红外恒星光谱巡天(APOGEE),综合分析了 APOGEE 巡天观测的不均匀性、尘埃和恒星的特性,首次系统性地重建了银河系中不同年龄恒星从核球到外盘真实完整的面密度分布。
该项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银河系的盘结构在外盘区域(半径 R>24000 光年,太阳系位于 R 约 26000 光年)符合经典的指数分布;然而在内盘区域(11000<R<24000 光年),恒星密度几乎保持平坦,显著偏离外盘的指数分布。
这一结果颠覆了过去长期采用的银河系单指数盘的假设,将对银河系许多关键整体物理性质的测量产生重要影响。
按照过去基于指数盘的假设,人们发现银河系的半径(约 10000 光年)比同质量星系偏小,属于一个致密星系。
然而基于新的恒星面密度分布,我们发现银河系半径几乎是之前估计的两倍(约 19000 光年),并和近邻同质量星系的半径基本一致,表明银河系在星系大小方面是一个典型的盘星系。
连建辉副教授表示:
由于尘埃消光对波长较长光子的影响快速变小,因此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可以很大程度缓解这一难题。
随着近几年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型近红外恒星光谱巡天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7月23日消息,水稻作物中镉与砷的过量富集对大米消费者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受水稻生长环境及土壤中镉砷独特的化学行为影响,水稻谷粒中这两种元素含量呈现出罕见的负相关,为选育同时低镉低砷的水稻品种带来了极大难度。
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成功创制了籽粒中镉和砷超低积累的两系杂交水稻,为镉砷等重金属复合污染地区生产重金属不超标稻米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附 DOI:10.1111/pbi.14414)。
胡培松院士介绍称,目前关于水稻重金属低积累研究通常针对单个基因或单个重金属元素展开,在生产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创制镉砷同步低积累的杂交水稻品种,使其能适宜镉砷等复合污染地区种植并推广,在保障水稻产量前提下,对提升稻米品质安全和确保大米消费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田种植环境下,携带镉调控基因的水稻,籽粒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 64.6%-85.2%;携带砷调控基因的水稻,籽粒中总砷含量分别降低了 42.3%-48.2%;同时携带镉砷调控基因的水稻,籽粒中镉和砷含量也都显著降低,镉含量下降了 72.9%-78.8%,砷含量下降了 42.9%-53.2%。
最终,结合稻米品质测定和综合农艺性状考查,研究人员筛选出镉、砷同步超低积累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稻品系及最优等位基因型组合。该研究对提升稻米安全品质、确保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消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气化长江”重点项目——全球首艘同时也是中国首艘江海直达140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淮河能源启航”号,近日在上海圆满完成了提前两个月的命名交付仪式,标志着我国在LNG清洁能源应用及长江流域绿色航运转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淮河能源启航”号总长 130 米、型宽 23.6 米、型深 15 米,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该船采用双燃料动力全回转推进系统,可实现狭窄内河航道的灵活操纵,并配备“智能平台 + 智能航行 + 智能能效”的增强型智能集成自动化系统。
其独特的浅吃水设计,既满足远洋无限航区设计要求,又能实现长江航道极值低水位情况下的适航性,可全年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实现江海直达一站式 LNG 加注和运输的双功能。
据介绍,沪东中华携手七一一所等相关方取得的一系列自主研制的创新成果,尤其是低温系统主要设备首次全面实现国产化,比如 B 型液货围护系统、LNG 深冷式再液化装置、低负荷天然气压缩机、天然气焚烧装置以及双燃料发电机组、全船配电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等一系列国产化装备成功研制并实船应用,使该船的国产化率达到 85% 以上,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为国产化率最高的中国制造的 LNG 储运装备。
同时,得益于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和国产化配套率提高,沪东中华将建造周期控制在 16 个月之内。
视频播放
78.20MB
60.65MB
28.34MB
30.38MB
智能系统
12.26MB
网络通讯
44.95MB
畅行向导
9.82MB
58.13MB
亲子教育
57.66MB
角色扮演
1.10GB
棋牌娱乐
19.38MB
17.54MB
45.78MB
网络传奇
0KB
152.30MB
154.10MB
经营模拟
37.10MB
533.67MB
渝ICP备20008086号-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dzhanl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
星辰大海:中国在轨卫星突破900颗,稳居全球亚军宝座
7月17日消息,据最新报道显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数量已超过900颗,这一数字使中国稳居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第二位。
根据卫星跟踪网站Orbiting Now提供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正在运行的卫星总数已达到10257颗,而美国作为领头羊,其在轨卫星数量虽然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估计超过5000颗,显示出其在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覆盖的人口已经超过 70%,但是受制于技术和经济因素,它只覆盖了 20% 的陆地面积。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要满足空、天、地一体全球无缝覆盖,随时随地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服务,哪怕是在高山峡谷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天通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它设计的用户容量可以达到 50 万以上。
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家支持卫星功能的旗舰手机,中国电信也率先推出了依托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
目前,基于卫星通信、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已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超过了 6000 亿次。
随着卫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卫星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以往,一颗卫星的生产最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我国卫星研制的主要单位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就通过创新设计、流水线制造,把原来 6 个月的卫星生产周期,压缩到了 20 天出头。
我国科研团队挑战传统认知,精确测定银河系直径扩增至1.9万光年
7月12日消息,我国天文学界传来重磅消息,一支由顶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近红外恒星光谱巡天(APOGEE)所收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成功重构了银河系内外恒星的径向密度分布图谱。
相关研究成果以《银河系偏离指数的盘径向分布与较大半径》(The broken-exponential profile and larger size of the Milky Way galaxy)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
这项研究由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连建辉副教授带队,基于国际首个大型近红外恒星光谱巡天(APOGEE),综合分析了 APOGEE 巡天观测的不均匀性、尘埃和恒星的特性,首次系统性地重建了银河系中不同年龄恒星从核球到外盘真实完整的面密度分布。
该项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银河系的盘结构在外盘区域(半径 R>24000 光年,太阳系位于 R 约 26000 光年)符合经典的指数分布;然而在内盘区域(11000<R<24000 光年),恒星密度几乎保持平坦,显著偏离外盘的指数分布。
这一结果颠覆了过去长期采用的银河系单指数盘的假设,将对银河系许多关键整体物理性质的测量产生重要影响。
按照过去基于指数盘的假设,人们发现银河系的半径(约 10000 光年)比同质量星系偏小,属于一个致密星系。
然而基于新的恒星面密度分布,我们发现银河系半径几乎是之前估计的两倍(约 19000 光年),并和近邻同质量星系的半径基本一致,表明银河系在星系大小方面是一个典型的盘星系。
连建辉副教授表示:
由于尘埃消光对波长较长光子的影响快速变小,因此近红外波段的观测可以很大程度缓解这一难题。
随着近几年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型近红外恒星光谱巡天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科学家创新镉砷超低吸收两系杂交稻,守护粮食安全,捍卫公众健康
7月23日消息,水稻作物中镉与砷的过量富集对大米消费者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受水稻生长环境及土壤中镉砷独特的化学行为影响,水稻谷粒中这两种元素含量呈现出罕见的负相关,为选育同时低镉低砷的水稻品种带来了极大难度。
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成功创制了籽粒中镉和砷超低积累的两系杂交水稻,为镉砷等重金属复合污染地区生产重金属不超标稻米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附 DOI:10.1111/pbi.14414)。
胡培松院士介绍称,目前关于水稻重金属低积累研究通常针对单个基因或单个重金属元素展开,在生产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创制镉砷同步低积累的杂交水稻品种,使其能适宜镉砷等复合污染地区种植并推广,在保障水稻产量前提下,对提升稻米品质安全和确保大米消费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田种植环境下,携带镉调控基因的水稻,籽粒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 64.6%-85.2%;携带砷调控基因的水稻,籽粒中总砷含量分别降低了 42.3%-48.2%;同时携带镉砷调控基因的水稻,籽粒中镉和砷含量也都显著降低,镉含量下降了 72.9%-78.8%,砷含量下降了 42.9%-53.2%。
最终,结合稻米品质测定和综合农艺性状考查,研究人员筛选出镉、砷同步超低积累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稻品系及最优等位基因型组合。该研究对提升稻米安全品质、确保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骄傲:“淮河能源启航”号交付,国产化率超85%,LNG江海直达加注船领航世界
近日消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气化长江”重点项目——全球首艘同时也是中国首艘江海直达140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淮河能源启航”号,近日在上海圆满完成了提前两个月的命名交付仪式,标志着我国在LNG清洁能源应用及长江流域绿色航运转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淮河能源启航”号总长 130 米、型宽 23.6 米、型深 15 米,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该船采用双燃料动力全回转推进系统,可实现狭窄内河航道的灵活操纵,并配备“智能平台 + 智能航行 + 智能能效”的增强型智能集成自动化系统。
其独特的浅吃水设计,既满足远洋无限航区设计要求,又能实现长江航道极值低水位情况下的适航性,可全年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实现江海直达一站式 LNG 加注和运输的双功能。
据介绍,沪东中华携手七一一所等相关方取得的一系列自主研制的创新成果,尤其是低温系统主要设备首次全面实现国产化,比如 B 型液货围护系统、LNG 深冷式再液化装置、低负荷天然气压缩机、天然气焚烧装置以及双燃料发电机组、全船配电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等一系列国产化装备成功研制并实船应用,使该船的国产化率达到 85% 以上,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为国产化率最高的中国制造的 LNG 储运装备。
同时,得益于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和国产化配套率提高,沪东中华将建造周期控制在 16 个月之内。
视频播放
78.20MB
视频播放
60.65MB
视频播放
28.34MB
视频播放
30.38MB
智能系统
12.26MB
网络通讯
44.95MB
畅行向导
9.82MB
网络通讯
58.13MB
亲子教育
57.66MB
角色扮演
1.10GB
棋牌娱乐
19.38MB
角色扮演
17.54MB
角色扮演
45.78MB
网络传奇
0KB
角色扮演
152.30MB
角色扮演
154.10MB
经营模拟
37.10MB
角色扮演
533.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