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中国骄傲:“淮河能源启航”号交付,国产化率超85%,LNG江海直达加注船领航世界

中国骄傲:“淮河能源启航”号交付,国产化率超85%,LNG江海直达加注船领航世界

发布时间:2024-08-14 07:06:39 作者: 阅读:4次

近日消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气化长江”重点项目——全球首艘同时也是中国首艘江海直达140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淮河能源启航”号,近日在上海圆满完成了提前两个月的命名交付仪式,标志着我国在LNG清洁能源应用及长江流域绿色航运转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骄傲:“淮河能源启航”号交付,国产化率超85%,LNG江海直达加注船领航世界

“淮河能源启航”号总长 130 米、型宽 23.6 米、型深 15 米,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该船采用双燃料动力全回转推进系统,可实现狭窄内河航道的灵活操纵,并配备“智能平台 + 智能航行 + 智能能效”的增强型智能集成自动化系统。

其独特的浅吃水设计,既满足远洋无限航区设计要求,又能实现长江航道极值低水位情况下的适航性,可全年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实现江海直达一站式 LNG 加注和运输的双功能。

据介绍,沪东中华携手七一一所等相关方取得的一系列自主研制的创新成果,尤其是低温系统主要设备首次全面实现国产化,比如 B 型液货围护系统、LNG 深冷式再液化装置、低负荷天然气压缩机、天然气焚烧装置以及双燃料发电机组、全船配电系统、电力推进系统等一系列国产化装备成功研制并实船应用,使该船的国产化率达到 85% 以上,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为国产化率最高的中国制造的 LNG 储运装备。

同时,得益于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和国产化配套率提高,沪东中华将建造周期控制在 16 个月之内。

中国算力成就全球亚军: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傲视全球

7月5日消息,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盛大启幕,这一年度科技盛事再次聚焦全球目光。

中国算力成就全球亚军: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傲视全球

在大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披露了我国在算力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确认中国算力规模稳居全球第二,这一成就不仅印证了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卓越成效,也彰显了中国在推动全球算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截至5月底,全国规划具有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的智算中心已达十余个,从全国来看,智能算力在算力总规模中的比重超过了30%。

据报道,截至2023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了230EFLOPS,即每秒能完成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算力是计算能力的简称,算力实现的核心是CPU、GPU、FPGA、ASIC等各类计算芯片,并由计算机、服务器、高性能计算集群和各类智能终端等承载。

据了解,今年2月,中国电信东数西算国家枢纽庆阳算力中心已完成英伟达H800、华为H910B等1000台GPU服务器的部署工作,中心算力规模达到3500P。

随着该中心1000台GPU服务器稳定运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甘肃枢纽节点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突破5000P,达到5300P。

中国完成北斗卫星探空系统全面比对,2025年底将迎来正式运营

近日消息,全国范围内共计120座北斗探空站实现了同日500百帕高度的第一批次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所有站点的首批信息均成功上载至中国气象局的“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此举象征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气象探测领域的平行对比应用正式迈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国完成北斗卫星探空系统全面比对,2025年底将迎来正式运营

平行比对,即在同一时段、同一区域内,采用 L 波段探空与北斗探空两种方式进行同步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对比分析。自 2022 年 8 月在广东气象部门启动北斗探空系统组网观测业务化试点以来,经过两年不懈努力,120 个探空站北斗探空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平行比对,气象探空系统升级换代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气象探测中心”)气象观测实时业务平台的大屏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探空系统的观测数据对比情况。

在时效性上,北斗探空上升段数据总体时效优于 L 波段探空数据;在数据质量上,以风速为例,点开任意一个探空站的数据对比界面,可以看到代表北斗探空数据的一条绿线和代表 L 波段探空数据的一条红线几乎重叠,偶有波动。“这意味着北斗探空数据整体准确,在细节上更加精准。”气象探测中心基地室副主任郭启云说。

此前,7 月 1 日,中国气象局启动全国第一批北斗探空平行比对工作。7 月 20 日,今年第 4 号台风“派比安”来袭,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气象部门利用北斗探空系统,与气象卫星、无人机、雷达等开展南海台风协同观测,北斗探空下降段观测资料填补了午后探空数据的空白,有力支撑台前线状对流的潜势以及登陆后台风强度的研判。7 月 24 日,今年第 3 号台风“格美”逼近福建沿海,浙江洪家、福建福州及广东各探空站开展北斗平漂探空,数据用于预报服务,为台风路径预报检验提供了支撑,发挥了良好效益。

2023 年,广东气象部门首次在数值模式、天气预报、卫星遥感等领域常态化应用北斗探空数据,借助精准的北斗探空数据,广东气象部门对台风“海葵”72 小时和 90 小时路径误差分别减小 3.94%、2.86%,72 小时降水预报准确率得到较大提升。

获悉,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推进气象探空升级换代各项工作,预计到 2025 年底,我国将建成站间距 150 千米左右的地空物联网,北斗探空系统正式业务运行,实现气象探空系统升级换代。

中国海洋石油创里程碑,首个热采油田高效转型,过热蒸汽吞吐技术井全面运营

近日消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取得重要进展,海上首个稠油热采项目——南堡35-2油田成功实施了创新的过热蒸汽吞吐工艺。通过6口调整井进行的蒸汽吞吐作业,日均产油量高达220吨。

中国海洋石油创里程碑,首个热采油田高效转型,过热蒸汽吞吐技术井全面运营

这一成就不仅显著提升了稠油开采效率,也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开发技术体系的又一重大突破,向着高效、绿色开发海洋油气资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介绍,稠油原油因黏度较大,常规冷采开采难度大,采油速度小,采收率低。对此,业内一般通过人工加热增加原油流动性的热采技术破题。

公开资料显示,南堡 35-2 油田位于渤海海域,采用规模化蒸汽吞吐开发,地层“吞入”高温高压的蒸汽后,稠油从采油井中“吐出”。注:南堡 35-2 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中稠油占比九成以上。

作为我国海上首个稠油热采油田,南堡 35-2 油田致力于热采技术攻关。南堡 35-2 油田于 2023 年 1 月全面启动首批过热蒸汽吞吐调整井项目。项目以“快注快采”为原则,通过蒸汽吞吐与蒸汽驱“两井同注”交叉作业,实现了超配产 40 吨 / 天的良好效果。

渝ICP备20008086号-3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dzhanlcn@163.com

CopyRight©2003-201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2377) All Right Reserved